当前位置:长顺小说>历史军事>搞化学的不能惹> 六五八 哪个虫儿敢做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五八 哪个虫儿敢做声

彰武焚城前,副官赵小春放弃了活命的机会,转而让卫队长张麻子回去传达命令。

张麻子传达完命令,又把家人送到了通辽,

得知吴大舌头、孙烈臣,连同副官赵小春全部战死,张麻子立刻哭倒在地,整个人变成了泪人。

他知道,他这条命是吴大舌头和赵小春给的。尤其是那个不到三十岁的赵小春,还没有结婚,连个后人都没有留下。

摆了香案,立了牌位,张麻子大冬天里愣是跪了三天。

三天后,他一直来到了田得胜的指挥部,直接说有重要事情禀报。

……

两天后,张麻子从通辽谍报局出来,一个人偷偷的潜入了鞍山。

宋大方和张麻子以前是一个绺子的,两个人拜了把子,这么多年感情一直不错,也常有联系。

宋大方有点摸不清张麻子的来意,他也不问,直接接回自己家里,叫媳妇儿炒了几个菜,烫上一壶酒。

门一关,两个人就喝上了。

“哥,咱哥俩可是好久没见了,这回你得多住几天,兄弟陪哥哥好约喝几顿。”

宋大方举起杯,满脸笑容地说。

“行,只要兄弟不嫌弃,我就住几天。”张麻子挤出一点笑容说道。

“好,哥你就安安心心住着,想吃啥喝啥尽管说。想去哪儿玩,咱就去哪儿!”

彰武的事情,宋大方已经知道了。

吴大舌头战死,做为卫队长的张麻子心里肯定不好受。

所以,他尽量不提这个话题。

说实话,他心里也挺难受的,毕竟吴大舌头的手下有许多也是他的老兄弟。

“咱们以前的老兄弟也不多了,这次来,我都想见见。”张大麻子说道。

“行,我尽量安排。”

两个人喝了一晚上,唠唠叨叨都是说的以前的事情,说到动情处,眼睛也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兄弟,你说人这一辈子图啥呢?以

前咱们穷,上山做了胡子,这祸害人的事儿也没少干。”张麻子好像喝多了,嘴里嘟囔着。

“哥,咱们后来不是过得挺好嘛!有吃有喝,保境安民,也算是没白活。”宋大方脸上通红,也没少喝。

“保境安民,算了吧!比起人家保安军差远了!”

“哥,来,吃口菜,吃口菜!”

“兄弟,我没喝多。我说的是实话,俺们大帅和那么多弟兄们战死了,咱们安国军有人帮俺们报仇嘛?”

张麻子眼泪刷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宋大方有点尴尬,张麻子说的没错,死了那么多安国军弟兄,这平时一个个号称义薄云天的人,没一个敢出头讨个公道。

还是人家保安军,立刻就动手灭了东瀛军一个师团。

这都叫啥事儿呀?说出去,安国军的脸都不知道往哪儿搁。

“兄弟,你可能都不知道,年前俺们彰武就快断粮了,俺家老帅给几个大帅都打了电话,连少帅那儿也发了告急电报。可是,一粒粮食都没要到,兄弟们过年连口好吃的都没有。呜呜呜!”

张麻子说到了伤心处,忍不住大哭起来。

宋大方心一酸,这眼睛也模糊了。

他没有想到,平时说一不二的吴大舌头,也四处求人,结果还是这样的结果。

“哥,要不咱今晚就喝到这儿,你也累了,早点歇着。”顶点小说

宋大方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干脆劝张麻子休息。

“好,我今天不喝了!兄弟们死的冤啊!说来说去,还得谢谢人家保安军,又送吃的又送喝的,兄弟们总算是填饱肚子上路了。要不,见到阎王爷都是个饿死鬼。……”

张麻子还在不停地说着。

宋大方把他扶到炕上,放好枕头,笑着说:“哥,你累了,先睡一觉,明天咱再接着喝。”

……

上海外滩的一幢小洋楼里,几个长袍马褂的人也在喝着茶闲

聊。

这几个人都是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人士,大富大贵之人,身家不菲。随便一个人,跺跺脚,上海滩都能听到响儿。

发家也几乎都是十年前,东瀛人和罗刹人在旅顺开战。

粮食、纱布、白糖、烟草、水泥等一下子成了紧俏品,价格飞涨,几个人都是大赚一笔。

龙家那一年光卖粮食就成了上海滩首富。

一年多的战争,让他们狠狠地赚了一笔,比他们前半辈子赚的多几倍不止。

当然,东北的刘大双、张小个子也是那两年赚了个底朝天,也才有了以后再说发展。

“龙兄,南浔张家捎了个话过来,有意让咱们去广东看看。”说话的人姓章,名迁,是江南名副其实的纱布大王。

“我也收到了消息,只是这阵子忙,走不开呀!”

姓龙的叫做龙忠尧,是当今面粉大王家族掌门人。

“是啊!是啊!我现在欧洲订单也多的是,工厂都忙不过来。”

章迁点点头说。

“是,是,太忙了!”

在座的“烟草大王”、“毛纺大王”等纷纷点头。

“广东是我的老家,这几年发展慢了!”烟草大王冼剑雄神情有点寂寞。

“那是,现在发展最快的还是东北那块儿。可惜,东瀛人一来,全打烂了!”水泥大王刘国良惋惜地说道。

“不过,据我从姚家得到的消息,靖安那边还顶得住,工厂都在开工。”

毛纺大王刘振清接话说道。

“是,靖安的刘总司令,确实是了得,一个人硬抗东瀛军。”龙忠尧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山先生和刘总相比,到底哪个厉害些?”

冼剑雄看看众人问道。顶点小说

……

靖安和边区的几家报纸和电台突然发了一首小诗,没有署名,据说是一位名人所做。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